德化县纪委监委网站 > 新闻信息 > 要闻 > 
【一镇一孝廉】吴济川:清风高节 济世利民
2019-12-23 15:24:22    来源:德化网

    德化县盖德镇有济村,一个山川明秀的小村庄,它用千年光阴,涵养传承了一脉好家风。有济吴氏一族,自唐五代开始,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族谱详细记载了崇礼尚义、孝悌睦邻、赈济困乏等族规、家训,为历代吴氏子孙所奉行。

有济风光。黄谷莹 摄

    吴济川,是有济吴氏族人备受尊崇之人,自幼勤读诗书,后潜心研医,悬壶济世,行善积德。其美名扬于闽中,播声海外。

吴济川

    深入民间 悬壶济世

    吴济川,名岩说,字辅德,出生于元朝至大三年(1310年),自小耳闻目染,深知民间疾苦。他亲眼所见很多农民常常因为家境贫寒,没钱看病而痛苦呻吟,一旦得了重病就卧床不起,全家束手无策,最后命归黄泉。如果遇到瘟疫,哀鸿遍野,今日抬别人,明日别人抬,是惨不忍睹的人间悲剧。

    吴济川心系民瘼,为了解除百姓疾苦,青年时即立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此后,他遍访名医,虚心求教,潜心钻研,广泛收集民间秘方,亲自采药配置并亲口试药,为人治病,药到病除。老百姓对吴济川感恩戴德,赞誉他是华佗再世妙手回春。吴济川出名后,上门求医者接踵,他都不辞劳劬,望闻问切,悬壶济世,甘之如饴。

吴氏家风馆。黄谷莹 摄

    孝悌为先 恭敬尽礼

    为了更好地为百姓服务,吴济川特地长途跋涉到江西龙虎山拜师学医。师父想要考验他的决心与忠诚,故意闭门不见,吴济川发扬“三顾茅庐”精神,终于感动了师父。在师父的精心传授下,吴济川医术更加精进,为民之心亦更加坚定。

    在龙虎山学艺期间,有一天师父背上突然长疖子,吴济川忙里忙外,熬汤煎药,侍奉饮食,百般照料,当其他徒弟都觉得疲惫的时候,他坚持三天三夜没有合眼,由于他的细心照料,师父身体得以慢慢康复。

    “孝”是会意字,早期金文的“孝”字,是一个老人在小孩子搀扶下走路的形状。吴济川对师傅长辈尊崇备至,堪比经典的“二十四孝”。对村中的贫困老人,他都义务看病,如侍奉自己双亲一般。他的大爱至孝故事,如清风一般,拂人心底,沁人心脾,在戴云山间代代相传。

吴氏后裔讲述“家风故事”

    淡泊名利 功不受禄

    有济村中有位蔡陈公,有财有势,横行乡里,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吴氏后裔:每年强迫民众出钱出物为他祝寿。吴济川从龙虎山学艺归来后察知此情,义愤填膺,打抱不平,联合百姓将蔡陈公驱逐出境,村中百姓得以恢复往日安宁。

    常言道“无功不受禄”,吴济川虽然对大家有恩,但他毫不恃骄,视物质利益如浮云。驱逐蔡陈公后,乡亲们很感激他,合力要酬谢他,被其婉言谢绝。

    他坚持自食其力,不愿坐享其成,忙时治病救人,闲时做脚夫挑担,靠自己的辛苦清白赚钱,与乡村民众同甘苦,始终保持劳动者本色。

    “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尽管年代久矣,但吴济川的清风高节,至今依然在闽中各地和许多海外华侨华人社区广为传颂,成为许多人膜拜的典范。有鉴于此,有济村利用中洋书院重修的契机,建设吴氏家风家训馆,大力弘扬吴氏良好家风,让吴济川的孝廉事迹及高尚美德更加深入人心,持续策励后人。

    有济村村主任:吴济川的言传身教,以一种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许多人的心灵。有济吴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才辈出,涌现出诸如吴济川这样的杰出宗亲代表,孕育和培植了有济吴氏经世家风,值得家族历史永远铭记。

有济村开展特色农业规模种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如今的有济村分外多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王双季 摄

俯瞰有济村。寇建忠 摄

【责任编辑:龚岑岑】
版权所有 中共德化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德化县监察委员会 [闽ICP备10001760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