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苏履吉:清风载誉,丹心映民
苏履吉画像(来源:清风敦煌)
苏履吉,字其旋,号九斋,1779年出生于德化双翰(今福建德化县双翰村)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民家庭。1813年,他登拔萃科后“签发”敦煌,由此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西北仕宦生涯,历任敦煌、崇信、岷州、安化等地知县,政声卓著。
心系民瘼的诗人县令
出生于农耕世家的苏履吉,自幼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情缘,对底层疾苦感同身受。其诗作《碾麦歌》中,借老翁老妪的对话,生动描绘西北农民劳作场景——“西北地寒岁一收,年丰还赖雨水好。今年见说岁丰穰,碾麦碾麦处处忙”,字里行间满是对百姓艰辛的悲悯。这份对民生的深切关怀,贯穿了苏履吉的为官生涯,他每至一处任职,都将体恤百姓、为民解忧作为己任,同时也以明察秋毫的断案能力守护一方公道。
在敦煌任职期间,苏履吉发现当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便亲自踏勘地形,组织民众疏浚渠道,使万亩旱地重获灌溉。他还将福建老家的甘薯种植技术引入西北,教民种植以度荒年。这些惠民举措,都体现在他的《劝农诗》中:莫道边陲生计薄,薯蓣新种可充粮。
苏履吉手迹
明察秋毫的“苏青天”
在苏履吉到崇信县任职时,恰逢两农户争一头黄牛,双方各执一词,前任县令多次审理,难以决断。苏履吉到任后,仔细翻阅案卷,发现双方都能详细说出牛的特征,确实难辨真伪。升堂当日,他命差役将牛牵至县衙外,解开缰绳任其自行。众人屏息凝视,只见黄牛稍作迟疑,便迈开蹄子朝东村方向走去,最后停在一户农家门前,亲昵地蹭着门框。西村农夫见状,顿时脸色煞白,跪地认罪。苏履吉拍案道:“牲畜尚知归途,何况人乎?”于是将牛判归东村,并罚西村农夫赔偿银钱。百姓听闻后,无不赞叹苏履吉的智慧与公正,自此,“苏青天”的美名在陇东大地广为传颂。
在岷州任上,苏履吉还巧破一桩“鬼火”奇案。当地村民传言夜间坟地有鬼火作祟,人心惶惶。他亲自夜访调查,发现是盗墓贼用磷火制造恐慌。通过设伏擒获盗贼,还百姓安宁。此类明察秋毫的断案故事,在陇原民间至今仍口耳相传。
双翰村世德堂裔孙复立的嘉庆嘉戌拔贡特授甘肃崇信知县苏履吉的牌匾
文教兴邦的践行者
苏履吉青年时期便在家乡双翰设馆讲学,勉励后生勤耕苦读。壮年登第出仕后,苏履吉在任上大兴文教、昌建书院、兼任讲师、乐育英才。在苏履吉“三知”敦煌期间,当时,敦煌已有鸣沙书院,因为年久失修,校舍颓圮。苏履吉邀请曾元鲁担任书院主讲,自己兼任讲师,并拨公银千余两作为书院的常年经费,又添借库项制钱,用发商生息的钱改善大家的膳食。1826年,苏履吉带头并向社会乡绅募捐,组织重修鸣沙书院。同时,在城乡许多地方设置义学,大力发展地方基础教育。自苏履吉重修并振兴鸣沙书院后,敦煌的文风日渐起色,教育文化在以前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振兴。
清廉自守的士人典范
除了心系百姓、断案如神、兴文助学,苏履吉更以清廉俭朴著称。无论是青年执教村塾,还是戍守边塞,他始终恪守节俭家风,与家人始终安贫乐道。他将微薄收入用于赡养长辈、资助弟妹,还慷慨捐助地方文教事业。在家乡双翰,妻子自己种菜,子女学种瓜,一家人生活与普通百姓无异,践行着清廉自守的人生信条。
苏履吉故居绵远堂
岁月流转,清风长存。苏履吉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响,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在甘肃敦煌、崇信等地,至今仍保留着纪念他的祠堂和碑刻;在出生地福建德化,他的故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廉政教育基地。他用一生践行了“以心为民,以廉铸魂”的信念,为后世树立了为官、为人的标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干部坚守初心、为民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