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纪委监委网站 > 新闻信息 > 图片新闻 > 
德化双翰苏氏:翰墨传家人文兴盛 清正廉明官德流芳
2018-06-19 15:20:29    来源:泉州晚报

  敦文教化乐育人才

  为官二十载,苏履吉除了留下数千首诗文,没有为妻儿、家乡父老留下金银田舍,因为他的俸银大多用于捐助所仕地的文教发展。“荒政所活者数万人,书院所成者数百士”。苏履吉乐育人才,在履职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倡建书院,编修志书,捐资助学,甚至还亲自授课。

  曾任敦煌市政协副主席的姜德治先生在其所著的《县令苏履吉》文中指出,苏履吉是对敦煌近代教育文化发展有巨大贡献的人物,他在敦煌任职时间长,所办实事多,为敦煌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

  在漳县四年,他重视教育,为本地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漳县的魁星阁就是他在职时所建,漳县盐井人、后历任河南按察使、布政使的王宪,就是他奖掖襄助成才的;苏履吉任灵台知县的第二年,就在县城东关孔庙左侧,文昌宫内创设金台书院,并兼任讲席。为修此书院,他几次号召乡绅捐资,自己也捐资。

  苏履吉到任敦煌后,不仅带头捐资重修了鸣沙书院,“并置义学多处”,道光十年(1830年),苏履吉还创修了《敦煌县志》,该套志书稿完成后,苏履吉还捐出了自己的养廉银作为雕版费用,使此志刊行于世。

  《重修敦煌县志》对苏履吉到敦煌后,对该地文风培育、学子登科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如今在敦煌博物馆内,存有大量与苏履吉相关的历史文物。而在敦煌东街小学,苏履吉撰写的《重修鸣沙书院碑记》和记载他重修鸣沙书院的文化墙,已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

  苏履吉自幼爱好吟咏,到去世时,作诗3000余首,其夫人张淑芳、小妹苏如兰,也是清代德化知名诗人,他们一生写下大量诗篇,有《友竹山房诗草》《怜香杂咏》《纫蕙山房诗草》等诗卷流传后世。

  [旅游攻略]

  游人文春美品赏黄花菜

  双翰村原名常安,因清代出了两位翰林,改称双翰。元至元年间,苏善保、苏善傅兄弟先后兴建祖祠,苏善保先于元至元庚寅年(1290年)建新兴堂,建筑面积462平方米;苏善傅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建世德堂,面积2498平方米,两座祖祠相距不过五六十米,至今仍保存完好,实为少见。

  世德堂为闽南风格宫殿式木质结构建筑,格局宏大,古朴精美。门口“溯远系于石城祖有德宗有功五世簪缨入仕籍,辟鸿基于翰里文为经武为纬千秋俎豆起书香”等楹联,指明了双翰苏氏的来处、曾经的恩荣和家风垂训。祠堂中厅为双梁迭架结构,大厅上高悬着“奉天诰命”“奉天敕令”“翰林”“文魁”等诸多匾额。祠堂的外墙上,悬挂着《苏家奉礼公家规垂训》和《双翰苏氏家训》,历经700余年,苏奉礼家训仍为苏氏后世子孙奉为传家宝。

  除了上下第两座苏氏宗祠,双翰村还留有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供奉“忠烈侯王”苏十万的福德宫,苏履吉的故居,苏履吉本人及其父母、妹妹的墓葬等苏氏人文遗迹。

  苏氏宗祠旁,有一座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廊桥——广济桥。广济桥昔日是德化到大田的交通要道,始建于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桥长24米,内宽3.5米,通道两旁有坐椅,中部置神龛。桥旁斗拱分5层161斗,两端各有六层纵横交错的垫木,桥外有重叠两层的雨披,工艺十分精湛。

  除此之外,春美乡还有200多年历史的十八格古官道、十八格古街,有明清时期德化至大田的集市双翰古街,有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风景秀丽的新阁狮子岩,有蒲寿庚后裔制陶坊遗址……

  春美还有一张著名的名片——黄花菜。春美乡地处低山丘陵地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黄花菜种植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黄花菜又名萱草、忘忧草,在春美乡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全乡共种植一万多亩,每年产干花650多吨,早在几年前,春美黄花菜就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每年的七月底八月初,是黄花菜全面盛放的季节,此时的春美,将化身为金黄的海洋。

  黄花菜“观为花,食为菜,用为药”,不仅好看,十分美味,营养价值很高。因此,来到春美,一定不能错过黄花菜烹煮出的各色美食,如果运气好,还能品尝到当地特产松果伞,一种炒、炖皆美味的山珍,吃不完别忘了“兜着走”。

  一日游指南:十八格古“官道”—蒲寿庚后裔制陶坊—世德堂、新兴堂—广济桥—双翰古街—古杉树—福德宫—狮子岩、狮子山—千年红豆杉。(记者黄宝阳通讯员陈曦妮连江水许章槐文/图)

【责任编辑:刘荣兰】
版权所有 中共德化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德化县监察委员会 [闽ICP备10001760号-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技术支持:泉州网